移民心聲:就算在美國過得不好,我也不想回國!

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尤其是互聯網、科技行業造就了一批大佬級巨富,地產行業的大亨在國際舞臺上也是昂首闊步。一系列的發展讓在美國打拼的中產階級羨慕不已,他們也渴望能回國分得一杯羹,可是當他們真的回國后,一番打拼之后又怎樣呢?

近日在美國華人網站中,一篇描述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生活現狀引發網友熱議,據一位來美的華人移民分享稱,美國生活是因人而異,但最主要還得靠自己,他并分享了在美國的幾名好友的生活狀況,由大家自己來判斷。
移民美國之后的心聲
中國留學生孫先生
孫先生加州州立大學畢業后,花錢讓當地某個公司代為辦理工作簽證留下了,最后申請到了美國綠卡。拿到綠卡后,自己開公司專門從事為國內想出國留學的人員辦理出國留學手續,從中收費。生意也不錯,買了房子,還回到沈陽娶了一個歌手做老婆,也把在日本打工的妹妹申請到美國。
老婆到了美國后重新上學,學習護理專業,由于在國內有大學文憑,四年的課程縮短到兩年就完成,畢業后進入一家當地大醫院做注冊護士。每小時工資高達42塊美金,而她妹妹自己也開了一家美容院。后來,他們一家又買了一間房子。
廣東人李先生
李先生是廣東順德人,以依親家庭團聚來美的。在國內高中沒畢業,到美國只能在一家潮州海鮮館做服務生。餐館生意不錯,小費挺高的。不過他做了五六年,基本上沒有存錢,因為他好賭,車也買不起,老婆也娶不起。
上海人朱先生
朱先生與自家兄弟三人以技術移民名義到了美國。雖說是專業的技術移民,到了美國后,卻并沒有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而是四處打工,先是到了一家臺灣人開的酒店做經理。五年后就同兩個兄弟一起在跑馬場附近承包了一間汽車旅館,最后買了房子,結婚生子。日子過得不錯。
白領從移民到退休的生活
在美國生活工作25年。我們應該屬于技術移民。在紐約長島的獨立屋早已還清貸款,太太在華爾街工作16年后辭職〝退休〞,現在是自娛自樂的畫家。我本人在德國公司的美國總部擔任資深電氣工程師,一個人的收入是本地家庭收入中位數的1.5倍,足夠全家開銷有余,每月自己承擔大約250美金的醫療保險費用就可以覆蓋全家了。
唯一的女兒在私立高中。我和我太太可以在70歲時領取每人每月超過$3000美金的政府社會安全退休金,加上我和太太的個人退休基金,我們退休以后的綜合收入應該不會低于我現在工作時的收入。
我們為女兒建立了學費基金(另一種用稅后收入建立的基金,只能用于子女及第三代子女的大學費用),等她上大學時,應該足夠支付任何大學的學費了。
我們的生活穩定,社會安全,從來不需要請客送禮來求人辦事。在社會福利方面,美國是崇尚個人努力和政府援助兩個方面。美國沒有全民免費醫療,對低收入家庭,政府有針對未成年人的低費或免費(根據家庭收入而定)的政府醫療保險,對65歲以上老人不論是否工作繳稅過都可享受政府醫療保險。所以在美國基本上沒有老人和兒童因為沒錢看不起病的。但是相對來講,成年人的負擔和生活壓力比較重,不過政府的社會福利總是需要有人工作繳稅來建立的。
中國農民在美國的生活
我就是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八十九年代洋插隊的一員。到異國他鄉拚搏,只有二種情況,一有英文基礎,很容易溶入了美國社會,二是像我這樣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只能在美國干一些體力活,在美國以前有很多種辦法拿到身份,當兵是選向之一,但是有危險技數高。
我在美國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窮的只剩下錢了。退休了,多年拚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替兒女積累財富,還要美國政府買單的家庭護理照顧生活,兒女年滿十八周歲以后都獨立拚搏了,美國沒有啃老族,老年人不去養老院就獨居生活。去公園溜達是每天唯一的選擇。汽車不開了,還要加滿油,所有的年檢證件齊全才能捐給慈善機構,不然的話連賣廢鐵都沒人要,還要在后院占一個車位。
如果有選擇的話,我還會移民到美國,美國的好處是把你當一個人來看,每年的報稅和選舉是公民唯一的權利。有了付出才有收獲,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說過不要問政府為你做了什么,要問你為政府貢獻了什么。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到了美國會有不同的生活,還真是要看個人機遇,個人努力程度!
為什么移民美國后不想回國
1、國內機會多,但同樣也面臨系列的誘惑
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尤其是互聯網、科技行業造就了一批大佬級巨富,地產行業的大亨在國際舞臺上也是昂首闊步。一系列的發展讓在美國打拼的中產階級羨慕不已,他們也渴望能回國分得一杯羹,可是當他們真的回國后,一番打拼之后又怎樣呢?
一位在華爾街打拼多年的金融學高材生周亮(化名),被國內一家投行相中,對方給予了高薪和高級別職位的待遇,于是這位周先生毅然決定辭去華爾街的工作回國發展。可是回國一年不到他就背棄了自己將近十年的糟糠之妻,出軌公司一名年輕漂亮的女同事。
妻子沒想到的是,看似老實的丈夫,在這次回國打拼后,這么短的時間就要放棄彼此經營多年的感情,連孩子都不要了。在她看來,丈夫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在這個魔性的城市已經迷失了自我。而自己在美國的等待沒有換來家庭更積極富有的發展,而是徹底破碎。
2、時間久了,慢慢的距離也遠了
Tim(金先生)上世紀90年代就和夫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國,隨后一直定居加利佛尼亞。經過多年的打拼,夫妻倆在美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他們買了幾套房子,還有自己的連鎖店,平時喜歡健身鍛煉,偶爾會跟當地的朋友一起開個party。
兩個孩子都出生在美國,讀書上學都在美國,基本上是完全扎根再次。雖然有時候也會想念中國,但是總覺得還是有點遙遠。當然“遙遠”并不完全是空間上的,更有在美國經年累月的生活后,所產生的的現實上的一些距離。
孩子幾歲的時候,夫妻倆也經常帶孩子回國看看在異國他鄉的父母,不過每次回國,孩子待不了幾天就哭嚷著要回去。孩子可能自幼生活在美國,回到中國多少肯定會有些不適應。但是夫妻倆每次回國,也會差異于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
每次回到上海,平地而起的高樓總會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很多,兒時的老街、地攤市場漸漸消失不見,這座走在中國科技時尚最前沿的魔都,發展巨變讓他應接不暇。
而昔日的老同學、兒時的小火伴一起聚會時,開口就是幾個億的項目,某個工程的開發。話題總是圍繞某“土豪”包養某班花,某同學離異再娶嬌妻。可能是自己的昔日的老友們變了,也可能是自己跟不上他們的節奏,所以聚會時,Tim總是獨自喝悶酒。
現在想想,Tim還是覺得在美國活得自在一些。
上文就是邦海外小編為您提供的“移民心聲:就算在美國過得不好,我也不想回國!”相關資訊,想要了解更多資訊,您可以繼續閱讀文章下方的相關閱讀,如有疑問請聯系我們在線客服,邦海外專業的顧問一定可以滿足您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