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中秋” 探訪馬來西亞特色糕點——“娘惹糕”

說到馬來西亞,除了讓人迷醉的風景,便是各種各樣的美食了。在這中秋佳節將近的時刻,我們就來說一說讓人贊不絕口、吃了還想再吃的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娘惹糕”。

說到馬來西亞,除了讓人迷醉的風景,便是各種各樣的美食了。在這中秋佳節將近的時刻,我們就來說一說讓人贊不絕口、吃了還想再吃的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娘惹糕”。
娘惹糕
娘惹糕是東南亞的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等,口味甜度適中,嚼頭兒十足,非常美味。
此外,娘惹更是一種飲食文化,主要是中國菜與式風味的混合體。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如甜醬豬蹄、、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葉、、、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十足。娘惹糕Nonya Kuih很美,很甜,像個凝脂的美女,一見就想一口把它咬下去。峇峇娘惹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地馬來人的文化,他們的美食同樣兼具了中馬兩國的特色,娘惹糕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峇峇娘惹的由來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并被稱為“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雖然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專用自稱。不過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娶了一位馬來人為妻,他們的兒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兒。峇峇娘惹可謂當世產生的特殊民族。
以上就是“迎中秋” 探訪馬來西亞特色糕點——“娘惹糕”的相關內容了,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文化,給我們帶來了這種特別的美食。在臨近中秋的今天,我們除了可以吃月餅,還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傳統糕點,體驗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同美食。如果你去了馬來西亞旅游,可不要錯過這種當地的特色美食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