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天皇即位典禮下周舉行,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哪

天皇,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征。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日本皇室跨越千百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皇室。而下周二(10月22日),日本政府將舉行新天皇即位典禮。那么,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哪?

天皇,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征。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日本皇室跨越千百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皇室。而下周二(10月22日),日本政府將舉行新天皇即位典禮。那么,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哪?
日本新天皇即位典禮
今年5月1日,59歲的德仁天皇,從其父明仁天皇手中接過象征皇位的劍璽,正式開啟了日本的“令和時代”。而本月的22日,德仁天皇的即位典禮——“即位禮正殿之儀”將正式舉行。據悉,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夫婦、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夫婦等,將代表各國皇室出席此次活動。而應日本政府邀請,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將赴東京出席于10月22日舉行的德仁天皇即位慶典,并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
德仁天皇的即位典禮及相關儀式,將于日本當地時間22日下午1時正式開始。首先舉行的是“即位禮正殿之儀”,身著“黃櫨染御袍”的的德仁天皇和身著“十二單衣”的雅子皇后,將分別登上“高御座”及“御賬臺”,正式宣布即位。
據悉,日本副官房長官西村明宏15日表示,在即將于22日舉行的新天皇即位典禮上,日本政府將對55萬人進行“恩赦”。
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
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于天皇只是象征,首相才有實權。二戰后,日本天皇作為戰爭禍首,雖然被保留,但是已經喪失所有權力。如今,首相形式上禮儀上仍是天皇家臣,實質上僅對議會負責。可以說,天皇只是個國家的象征,實權基本上是在首相手里,但日本民間十分崇拜天皇。
日本首相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并經天皇任命,首相享有非常廣泛的權力。日本首相又稱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腦,有權任命內閣其他各國務大臣。《日本國憲法》規定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由日本國會提名,內閣總理大臣由日本天皇任命。根據《日本國憲法》第66條第2項,軍人不能成為內閣總理大臣。
二戰前,日本憲法中沒有關于首相的規定,根據其中關于內閣組成之規定,由具有政治實力的人組成的樞密院推薦首相,由天皇任命首相。二戰后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日本首相不是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黨提名國會參眾兩院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一般而言,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一職。
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于,內閣總理大臣有組織內閣,任命并任意罷免國務大臣、代表內閣向國會提出議案、代表內閣向國會報告一般國內事務與外交關系、主持內閣會議、指定內閣總理大臣及專職國務大臣的代理人、掌有自衛隊的最高指揮監督權等權利。
日本天皇是如何淪為“吉祥物”的
在中國史料中長期以“倭國”這種類似于部落聯盟國家身份出現的日本,直到隋唐時期才逐步演變成今人所熟知的天皇制。孝德天皇時期推行了“大化改新”,全面學習中原王朝典章制度,進行一系列重大體制改革,意圖效法大唐將日本打造成集權國家。而到了幾十年后的天武天皇時期,日本人仿照唐高宗的自稱首次使用“天皇”這個稱謂(之前的稱謂可能與部落首領無異),可以說從這時起,日本天皇制度才正式成型。
但實際上天皇的集權統治根基從一開始就不穩固。在大化改新一百年后的桓武天皇時期,日本遷都平安京(即今日的京都),天皇的權力根基就開始動搖。到了嵯峨天皇時期,藤原氏的一支開始掌控朝廷大權,后又趁新天皇年幼以“攝政”之位擴大權威,甚至親自罷黜天皇,其權勢熏天為大化以來所未有,從此開啟了平安時代的“攝關政治”(類似于中原王朝的外戚政治)。
后雖有后三條天皇和白河天皇父子兩代對藤原氏的打壓并最終終結尷尬的“攝關政治”,開啟“院政”體制(即天皇在位期間傳位于子侄,自己退居幕后繼續掌權)恢復天皇權威,但天皇的權力已受到了極大的撼動。到了12世紀末,武家出身的源賴朝成為首位“征夷大將軍”,真正掌握了朝廷實權,正式建立鐮倉幕府,天皇大權旁落,集權趨于瓦解。
雖然在1333年鐮倉幕府覆滅后,后醍醐天皇借機推行“建武新政”,意圖重振皇權,但僅僅支撐了3年就宣告失敗。武家出身的足利尊氏舉兵反叛,攻陷京都,后醍醐出逃,并開啟了被稱為“南北朝”的長達60年的動亂時代。經過這么一折騰,天皇的權力更是被進一步架空,僅僅成為武家勢力用以相互征伐,實現野心的幌子。后來歷經室町時代,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400多年間日本諸侯林立,內亂不斷,天皇徹底淪為諸侯們的“吉祥物”。
直到睦仁天皇即位,幕府被迫大政奉還,天皇才再次走到歷史前臺,再次被尊為國家元首。不過天皇此時面臨的局勢卻頗為復雜,一方面,當年支持“尊王攘夷”行動的各強藩雖然是倒幕的主力,但也是集權的障礙。另一方面,推行“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學習向西方學習君主立憲制度,但師從于哪國,學習何種模式,如何保證天皇權威,保證國家事權統一,卻是個大問題。畢竟天皇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掌握實權的時期滿打滿算不過百余年,于是,天皇,官僚,權貴,軍隊等多方面勢力這場權力的游戲中,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奇景。
而后在1889年頒布的憲法中,對天皇權力的劃分,存在一個嚴重的邏輯矛盾。在憲法第1條寫到:日本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第4條卻寫到: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依憲法而行。但到底是天皇大還是憲法大?沒人給出過明確的解釋。這就給后來天皇的權力開始膨脹,最終被神格化,并且天皇本人出于權力所需與軍部沆瀣一氣埋下了伏筆。
到了昭和時期,年輕氣盛的裕仁天皇利用制度缺陷,不斷地培植親信(尤其是軍隊的親信),打壓元老派勢力,不斷擴張對軍政的影響力。但同時,精明的裕仁也明白有“多大的權力負多大的責任”的道理,在軍部和文官間左右搖擺,形勢利好時趕緊抓權,不利時立刻甩鍋,整個日本竟對裕仁孩童胡鬧一般的作為束手無策。而后日本被天皇,軍部和不作為的文官們一步步帶入到戰爭的深淵中。
而后隨著日本投降,新憲法頒布,天皇再次被踢下了神壇,權力被剝奪,僅僅作為國家象征而存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虛君”,歷史仿佛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再次將天皇退回到了“吉祥物”的地位。盡管不斷有人叫囂要“維護天皇權威”,但經歷過戰爭和苦難的人們明白,以日本現在這樣的國情,讓天皇僅僅保有象征性的存在,是目前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優解。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日本新天皇即位典禮下周舉行,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區別在哪的相關內容。對于日本來說,天皇是精神的象征,不可缺少,但也不能給與過多的權利,否則按照個人喜好操控國家,只會將國家帶向毀滅。

- {{error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