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關閉北京工廠,敗退中國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多種因素使得索尼創新成為了一種奢侈品。當有人想出一個創新的點子,提交到公司高層的時候,得到的往往不是贊許和激動,而是無盡的質疑。而像索尼這樣的日本企業,沒有了創新,卻還不肯放下大公司的架子,走低端廉價路線,徹底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就在不久前,索尼公司宣布將北京的智能手機工廠關閉,將生產線搬到泰國。
這個決定,其實在半年前就已經做出了。索尼的智能手機事業部,一年內虧損了61.9億人民幣,成為了該公司最虧錢的部門。但索尼的大佬們并不想就此放棄手機業務,畢竟在5G時代即將到來之前,一次新的技術變革,或許能起死回生,如果索尼手里沒有了手機業務,那還不知道將錯過什么。
也是,大佬們開會決定,將生產線搬到泰國去。和中國相比,泰國有著更為低廉的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按照索尼一位發言人的話:“通過將智能手機的生產轉移到泰國工廠,將索尼智能手機的成本降低一半,以實現從2020年4月起索尼智能手機業務實現盈利?!?/p>
索尼關閉北京工廠是怎么回事
這家從1995年開始投產的北京工廠,最輝煌的時候曾經有中國員工上萬人,而如今“樹倒猢猻散”,只剩下1000人左右。
索尼中國工廠的撤離,更像是一場敗退。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中國日益上漲的投資成本,一個是自家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日益下降。
目前,索尼的智能手機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有0.05%,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也只有1%。想當年,因為拍照質量和音樂播放的優勢,索尼的音樂手機曾經與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并駕齊驅,成為最受全球年輕人歡迎的手機之一。
可這些年來,索尼躺在自己的榮譽里不思進取,導致被后面崛起的智能手機品牌超越,成為了行業魚腩。
為什么曾經被喬布斯視為偶像的索尼,智能手機事業會落到今天的地步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索尼沾染了可怕的“日本病”,一直沒能找到治愈的良方。
索尼關閉北京工廠背后的原因
日本通病——逃避責任
日本著名作家近藤大介在他那本《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的書里,提到了一個日本社會的通病——“逃避責任”。
“日本病”的本質其實就是由“逃避責任”這個日本民族最大的弱點發展而來的,這個病帶到現代企業中,形成了組織結構僵化、保守化和內向化,結果就是日本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弱,最終倒閉。
為了逃避責任,日本人總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決定一件事情。而在技術迅速迭代,不斷創新改良才能保持競爭力的今日商業社會,日本病拖垮了日本企業。
夏普、松下、索尼,都是日本病的嚴重患者。
如果你接觸到了這些日本企業的員工,會被他們的“官僚”主義所震撼。明明公司的業績一再下滑,連年虧損,被當初學習自己的競爭對手甩在身后,可員工們只關心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在公司內部明爭暗斗。
在這樣的氛圍下,創新成為了一種奢侈品。當有人想出一個創新的點子,提交到公司高層的時候,得到的往往不是贊許和激動,而是無盡的質疑。
而像索尼這樣的日本企業,沒有了創新,卻還不肯放下大公司的架子,走低端廉價路線,徹底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就這樣,索尼的智能手機工廠在中國苦苦撐到了2019年,終于撐不下了,走上了壓低成本的道路。
誰都明白企業需要創新,但創新就會帶來變革,日本人只求安安穩穩干到退休,最討厭的就是打破現狀和去承擔更多新的工作。這不僅體現在工作上,也體現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
日本人也經常問一個問題:“日本為什么出不了喬布斯?”他們從教育、政府、商業環境、技術等等方面去找原因,但就是很少有人從毒害社會已久的“日本病”上去反思。
當一個社會的穩定需要一種“病態”來維持,想要改變,非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可。只有當日本人敢于正視自己的這個致命弱點,日本的企業才能夠再次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