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天皇:不留戀皇位,“平成”將成往事

2019年4月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日本新年號為「令和」。一個月后,今上天皇明仁將正式退位,結束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在中國輿論中,平成天皇的存在感一直不算太強,只有在1992年訪問中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亮相、以及2016年開啟退位流程的事件中,受到過中國媒體間歇性的矚目。

一個時代的開始意味著前一個時代的結束。
“令和”開啟,意味著“平成”即將成往事,不留戀皇位的明仁天皇成為太上皇。
2019年4月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日本新年號為「令和」。一個月后,今上天皇明仁將正式退位,結束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
在中國輿論中,平成天皇的存在感一直不算太強,只有在1992年訪問中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亮相、以及2016年開啟退位流程的事件中,受到過中國媒體間歇性的矚目。
根據二戰后1947年開始施行的《日本國憲法》,日本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天皇不再是舊日本憲法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元首,而是變成「日本國與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征」。
明仁1989年即位時,這種「象征天皇」制度已經實行數十年,理應已經磨合熟練,新任天皇只要循例行事即可。
然而,20世紀日本特殊的歷史變遷,注定了明仁難以從前人身上照搬經驗,而要在歷任天皇從未遭遇的嶄新局面中,走出一條獨特的新式君主之路。
昭和天皇父子
明仁之前,第一位擔任過「象征天皇」的,是他的父親,在日本和世界歷史上留下重大印跡的昭和天皇裕仁,其形象和地位極為復雜特殊,難以為繼任者作出榜樣。
二戰戰敗前,日本舊憲法中的天皇權力近乎絕對君主,統攬國家統治權,可以召集和解散國家議會,非常時期甚至能發布敕令取代法律。
裕仁本人更是三、四十年代歷史狂潮中產生的超級強權天皇,與在「象征天皇」時代才成為皇太子的兒子明仁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個訪華的“反戰天皇”
1989年1月7日,明仁的父親昭和天皇因癌癥不治離世,一直到咽氣的最后一刻,昭和時代方才落幕。這位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占領和從一貧如洗到崛起的日本天皇,在爭議和祝福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因為一切都來得突然,宮內廳當天迅速對外宣布“平成”為下一個年號,明仁皇太子在隔日就實質性地成了天皇。
明仁天皇登基當年,日本GDP增長率為5.4%,是“平成景氣”的最后時光。但兩年后,日本經濟開始一瀉千里,股市泡沫、樓市泡沫接連被戳破,日本隨即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大蕭條。
不過經濟發展這類事情并不需要天皇負責,明仁主要的任務,是為全國人民的平安健康祈福。而他最突出的一點是:出了名地愿意反省日本的侵略戰爭,這與他年少的經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明仁天皇的父親,裕仁天皇曾經是日本陸海軍總司令,理應接受東京審判,畢竟當時日本發起戰爭都是得到了裕仁天皇的御準,而以“為天皇之名”戰死的日本國民就有將近三百萬,更不用說受到日本侵略的其他國家。
但是,為了安撫日本國民的情緒,當時美國占領軍決定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不過美國人可不是省油的燈,責任不追究了,懲罰還是有的,讓你的后代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
明仁一直在反省戰爭。這些年,明仁天皇夫婦去日本國內、國外各地追悼戰爭死者,也跟太平洋戰爭時期被關在日軍收容所受虐待的原俘虜見面、交談,為的就是緩解人們心中戰爭記憶的苦痛。
明仁天皇也是第一位到訪中國的天皇。199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出訪是頂著日本國內右翼的反對成行的。
他造訪西安碑林,在65萬字碑文中找到了自己年號的出處——“地平天成”四字,頗為歡喜。隨后,在致辭中,他說出了自己對侵華戰爭的反思:
“在兩國交往的悠久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戰爭結束后,我國國民基于不再重演這種戰爭的深刻反省,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
即將登基的德仁皇太子
德仁皇太子,人如其名,是一個行為舉止都溫文爾雅的紳士。他是明仁天皇的長子。
但是,他的性格卻被日本右翼保守派認為“多愁善感,優柔寡斷”。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質疑德仁親王能否勝任。
德仁一次脫稿講話,也是他繼承了父親的態度——對戰爭的反思。日本天皇家族反戰的作風,在下一任天皇得以延續。
據說,1986年,身為日本皇太子德仁即將結束在牛津大學的留學生活。臨回國之前的幾個星期,他特意抽出時間,走訪了所有自己喜歡地方。他明白,如果有朝一日故地重游,自己肯定不能再像個學生一樣自由出入,不受束縛。
在德仁親王的回憶錄中,他寫道:“小鎮將一如既往,而我的生活將不同。想到這些,心中就有一種莫名地難過,希望時間能停下腳步。”
兩代人的交疊,有許多宿命般的輪回,而唯一不同的只是發生的時間。
今年的4月30日,也就是在新元號宣布一個月后,明仁天皇即將退位,而作為皇太子的德仁就要接過他父親肩上的重擔,成為“為全日本人祈求安寧和幸福”的人。
五月,我們盼望很久的多了一天假期的勞動節就要來了,日本也將迎來它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