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住宅空置率創新高,投資房產會后悔嗎

截至2018年10月1日,日本空置房屋數量達到歷史性高——864萬間,較五年前的調查數據增加約26萬間,占房屋總數的比例也上升至13.6%,較五年前增加0.1個百分點。

年前,日本出現“1元”購房,房產免費送都沒人要的新聞,折射出日本房產空置率高的事實。近日,一份相關報告出來了,顯示日本住宅空置率創新高,2成房屋沒人居住,這樣的房產市場你還敢投資嗎?
日本住宅空置率創新高,兩成房屋無人居住
近日,日本內政和通信部發布的《住房和土地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10月1日,日本空置房屋數量達到歷史性高——864萬間,較五年前的調查數據增加約26萬間,占房屋總數的比例也上升至13.6%,較五年前增加0.1個百分點。
從總體數據上來看,雖然日本房屋總數、空置房屋數量以及空置房屋增長率均開始下滑,但是上升趨勢仍存。
在2018年的統計中,日本全國總住宅數為6242萬戶,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179萬戶,增幅約為3.0%。
這個數據低于2013年統計中5.3%的增速(相比2008年)。自1998年起,日本住宅總量增加率從9.5%一路下滑,分別為7.3%、6.9%、5.3%和3.0%,由此看來,住宅總量的增長出現了減速趨勢。
但從具體城市來看,東京都新增大住宅數量最高,為31萬間,此外神奈川縣15萬間,千葉縣14萬間,琦玉縣12萬間,大阪府有9萬間等。
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以及琦玉縣這“1都3縣”的新增房屋數量占據全國增量的約4成。
總體來看,由于人口下降,在2018年的調查數據中,空置房屋數量繼續增加。從1998年至今,空置率增速分別為11.5%、12.2%、13.1%、13.5和13.6%,雖然空置速度變緩但空置量總體仍在上升。
其中空置率較高的多為“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地區,而空置率較低的多為“一二線”城市。
具體來看,空置率最高的是山梨縣,為21.3%,其次是和歌山縣,20.3%,長野縣為19.5%,德島縣為19.4%,高知縣和鹿兒島縣為18.9%。
空置率最低的是埼玉縣及沖繩縣,為10.2%,其次是東京都的10.6%,神奈川縣10.7%,愛知縣11.2%。
此外,在空房子中,別墅等“二次住房”之外的房屋空置率最高的是和歌山縣,為18.8%。其次是德島縣,為18.6%,鹿兒島縣為18.4%,高知縣為18.3%,愛媛縣為17.5%。
導致日本空置率惡化的原因在哪?從相關數據看,人口增量的持續下降以及都市圈的虹吸效應是主要因素。
日本政府數據顯示,自1899年有記錄以來,2018年出生的嬰兒數量最少,只有92.1萬名——這是連續第三年低于100萬。
與此同時,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圈,在總人口負增長、其他兩個都市圈人口凈流出的情況下,仍保持人口凈流入狀態。
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也在考慮采取一些政策,比如說向任何從東京遷往其他省份的人支付高達300萬日元(合18.16萬美元)的費用,緩解一些地區人口稀少的困境。
此外,盡管日本長期對移民持反感態度,但隨著4月新外國工人簽證的實施,移民工人的數量或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有超過30萬新工人來到日本。但也有分析者指出,由于教育培訓配套相對欠缺,這個增速可能只會是“曇花一現”。
對于日本而言,人口下降、都市圈的虹吸效應,仍然會在對“三四線”城市造成持續影響。
日本房產投資真相
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有不少人前往投資日本,甚至出現中國人東京買房震驚日本新聞。
最近,日本NHK電視臺的一起節目就揭秘了中國人的神級買房:八成購房者一次沒來就買房,有人甚至直接買下一棟樓(約1200萬人民幣)!
為什么中國人突然都來日本買房了?
和北上廣比房價較低
東京,買房都真的比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等城市要便宜。出了東京,即使大阪、名古屋這樣的城市,房價可以直接再砍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根據不同房型報報價。首先是日本人最歡迎的“一戶建”,也就是我們在動畫片和電視劇里最常看到的兩層小樓,帶小花園,有的還有停車位。在中國人的概念里,這算是別墅了吧。買東京市區這樣一棟均價大概四五千萬日元,按照現在的匯率,人民幣(6.1092, -0.0002, -0.00%)兩三百萬。有一次和日本同事路過一戶人家,小松樹和盛開的山茶花掩映著古色古香的房檐,完全就是日式園林的典范。
高回報率也是主因
高回報率是吸引眾多中國人快速入手東京房產的原因。據資料顯示,目前上海房地產投資回報率為1.9%,香港是2.6%,臺北只有1.7%。相對來說,投資回報率有3.6%的東京,自然就受到了大批中國投資者的青睞。
從這兩方面說,日本房產的確值得投資,加上2020年奧運會的西虹效應,今年兩年去日本投資房產的人只多不少,但是投資房產一定要選對成本。
邦海外建議,除東京和大阪房產外,其他城市房產都盡量不要投資,自己買來可以考慮。
風險提示:海外房產信息由開發商/項目方提供,請投資者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自行核實相關信息,謹慎投資。
